看小說時你是否時常會看到“辰時”“寅時”“亥時”等表示時間的稱呼,你知道它們具體表示什麽時間嗎?你知道古人對時間怎麽稱呼嗎?如果你也不知道,相信這篇文章會對你有所裨益!
古人對時間一般稱作“時辰”,中國傳統以十二時辰來計時。十二時辰在西周時就已開始使用,古人根據太陽在空中的傾斜方向、日常生活習慣以及動物作息來命名,在漢代正式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後來出現幹支計時法以後,又以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表示,一年的十二月與一天的十二時辰都是用同樣的幹支記載。
子時(夜半):23時至淩晨1時。這是十二時辰中的第一個時辰。夜半是指天黑至天亮這一變化時段
醜時(雞鳴):1時至3時。這是十二時辰中的第二個時辰。
寅時(平旦):3時至5時。平旦是指天蒙蒙亮至太陽出地平線的一段時間。
卯時(日出):5時至7時。日出是指太陽露出地平線之時。
辰時(食時):7時至9時。食時是指古人吃早飯的時間。
巳時(隅中):9時至11時。隅中是指臨近中午之時。
午時(日中):11時至13時。日中是指太陽運行到中天,即正午時刻。
未時(日昳):13時至15時。日昳是指太陽偏移中天,偏斜西邊的一段時間。
申時(晡時):15時至17時。晡時是指古人第二次吃飯的時間。
酉時(日入):17時至19時。日入是指太陽落山、夕陽西下的時候。
戌時(黃昏):19時至21時。黃昏是指太陽落山,天將黑未黑的時候。
亥時(人定):21時至23時。人定是指天色已黑,人們停止活動將要歇息的時候。
一天十二時辰,一個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兩小時,一時辰又分為八刻,每十五分鍾為一刻。例如古時的寅時三刻,相當於今天的五點四十五。但有一個例外,中午十二點,我們不稱作午時四刻,而叫做正午。陰陽學家所說的陽氣最盛時分,不是在正午,而是午時三刻,所以古代的斬形一般在午時三刻,也就是十一點四十五分。
古人對時間又有“鍾晨暮鼓”之說。“鍾”即代表白天,“鼓”代表黑夜。古時城鎮大多設有鍾鼓樓,晨起(辰時,七點鍾)敲鍾報時,故白天稱“幾點鍾”;暮起(酉時,19點)敲鼓報時,故夜晚稱“幾鼓天”。夜晚又有“更”之說。因古代巡夜人手拿梆子邊打擊邊巡夜,以敲擊點數報時。一般一夜分為五更,一更兩個時辰。
一更:戌時(19點),一慢一快地敲擊梆子,且連續重複三次
二更:亥時(21點),梆子連續打兩下,連續多次重複打
三更:子時(23點),一慢兩快地敲擊梆子
四更:醜時(1點),一慢三快地敲擊梆子
五更:寅時(3點),一慢四快敲擊梆子
因第三更是子時,又有“三更半夜”之說。
你對古代時辰了解多少呢?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