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冬至吃什麽(閩南冬至習俗)
冬至,俗稱“冬節”,在古代是很隆重的節日。古人認為“冬至陽生,萬物蘇醒”。雖然還處於寒冷的季節,但是春天的信息已經臨近。這時外出謀生的人都要回到家鄉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臨近。年終有所歸宿。閩台民間諺語有“冬至大過年,呣返無祖宗”,意思是說,每年冬至是家人團聚的節日,比過年更重要,如果外出不回家,那是不認祖宗的人。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由家長介紹祖家的根源,說明祖先來自某地,到現在已經傳至幾代人,排行在第幾世,以幫助子孫後代尋根認祖。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至前一日也叫做“亞歲”或“添歲”。
漳州一帶,“冬至”前夕,家家戶戶都要春米“搓丸”。丸子顏色有紅有白,並要“捏雞母狗仔”。如做成帶頭、豬腳、花魚“三牲”,還有荔枝、桃、梨、柑桔、香蕉“五果”……象征興旺吉祥。“冬至”早晨,農家戶戶都要煮甜丸,粘貼在門戶、穀倉、器物上,慶賀豐年,酬謝諸神底。除此之外,許多人家還要蒸糕粿,做壽龜,蒸年糕,象征年年高升(“高”和“糕”諧音),祈冀福壽延綿。(溫欣 吳豐滿)
來源:漳州新聞網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