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物,穿越曆史的煙塵,打破時空界限,流傳到我們的手中,展現在我們的眼前,講述可歌可泣的樁樁件件。井岡山上“八角樓的燈光”點燃了星星之火、南昌起義的“紅十字馬燈”照亮“紅帶兵”前行之路、渡江戰役用的“小木船”駛向勝利之岸、剪開的“半條被子”連起了軍民魚水之情的紐帶……無數革命文物,承載著堅如磐石的信仰信念,彰顯著曆久彌新的初心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鬥的光榮曆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曆程和感人事跡,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省榆林市考察調研期間,還深入了解了加強革命舊址保護與利用、賡續紅色血脈等情況。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曆史中蘊含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係、革命傳統、紅色基因,賡續著紅色血脈。而革命文物是革命曆史的載體和見證物,以革命文物之“小”,蘊含著百年黨史之“大”。身處於偉大時代的中國青年,可以通過一件件革命文物重現沾滿熱血、硝煙彌漫的舊山河,於賡續中激活記憶,煥發共產黨人堅守理想、不怕犧牲、英勇鬥爭的時代精神,折射新中國繁榮富強的璀璨光芒。
知所從來,方明所去。薪火相傳,青春永繼。在祖國的廣袤大地上,每一處革命舊址都是“紅色地標”,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是一座“精神寶藏”,是中國青年奮進路上的“教科書”。
跨越時空對話,新時代中國青年從革命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讓革命文物“活”起來。走進革命舊址、讀懂革命文物、學習光輝黨史,準確把握中國共產黨矢誌不渝踐行初心使命的曆程,切實了解中國共產黨篳路藍縷奠基立業的征途。
“十七棵鬆樹”堅守著忠貞不屈的革命信念,“一口紅井”滋養了飲水思源之情,“延安窯洞”裏的一段對話擦亮了為人民服務的初心,“朱德的扁擔”挑起了“同甘共苦”的幹群關係……
以史鑒今,傳史育人。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破解一個百年大黨曆盡艱辛、締造奇跡的“神奇密碼”,接好時代的“接力棒”,勇立時代潮頭,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曆史因銘記而永恒,精神因傳承而不滅。赤子之心不改,百年奮鬥不息,青年要從革命文物中汲取養分、傳承精神力量,讓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涵養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誌、實踐報國之行,增強做中國人的誌氣、骨氣、底氣,在平凡的崗位中找到自己的堅守,貢獻不平凡的力量,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吳媛婷)
來源: 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