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月底,中央初步確定上將名單為51人。1955年3月中央軍委對上將名單再次進行評定,確定上將為53人,本文將為軍友詳解1955年3月共和國上將從51人到53人的變動,現介紹如下:
一,中央軍委擬提升22位副兵團級初評上將的級別調升為正兵團級
1955年1月底,毛主席與中央書記處確定上將以上初步名單後,又將51名上將名單發給彭德懷再次征求軍委意見。51名初評上將中,軍隊級別為正兵團級的有29人,為副兵團級的有22人。1955年1月23日,中央軍委發布評銜標準,其中正兵團級多數評定為上將,個別有代表性的可高評為大將。1955年2月2、3日中央軍委召開會議討論審議總政治部、總幹部部關於全軍副兵團、準兵團、正軍級等123名幹部調級的意見並預以通過。為使上將人選的級別與軍銜相配,總政治部與總幹部部根據中央軍委的意圖,列出了22位副兵團級初評上將擬提升為正兵團級,22人具體人員名單為:
- 總參謀部:傅秋濤,呂正操
- 總後勤部:洪學智,周純全,李聚奎
- 軍事學院:陳伯鈞,鍾期光
- 空 軍:劉震
- 公安部隊:韋國清
- 西北軍區:彭紹輝,廖漢生
- 西南軍區:郭天民
- 華東軍區:張愛萍,唐亮,王建安
- 中南軍區:韓先楚,楊至誠,陳再道,李天佑
- 東北軍區:周桓
- 誌願軍:李誌民,王平
1955年2月,彭德懷帶著上將初評名單先後拜訪軍中各位老總,征求名位老總對上將人選的意見,對有爭議的人選也進行了一一商定,取得了一致意見。從1955年3月開始,中央軍委對授予上將人選又進行了評定工作。
二,1955年3月底上將名單從51人確定為53人
1955年3月21日至31日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召開,會議召開期間,中央軍委通過了上將名單,鑒於在黨代會上對高饒事件的進一步清算,一些受高饒事件牽累的軍隊評銜幹部受到了影響。
在1955年3月中國軍隊評銜時,蘇聯軍隊也在1955年3月11日進行了授銜,其中晉升6位大將為元帥,晉升1位上將為大將。蘇聯軍隊授銜儀式結束後,在職的蘇聯大將僅還有10人。因為中國軍隊實行軍銜製是仿效當時蘇聯軍隊,蘇軍大將名額為10人,這使得原中國評定的11位大將需減少一個大將名額才能與蘇軍大將名額持平。經過中央軍委對原11位大將人選中三位正兵團級人員的綜合平衡與審議,決定三位正兵級中紅二與紅四方麵軍代表王樹聲與許光達入圍十大將之列,而出身於紅一方麵軍的張宗遜因秋收起義已有譚政為代表,加上在黨代會上揭發陝西同鄉高崗的不做為行為,使得張宗遜在與王許二人的競爭中敗下陣來,無緣大將軍銜,張宗遜因而改授為上將。
無獨有偶,隨著張宗遜由大將調為上將,原51位初評上將需削減一個上將名額。而在54年華東地區批判饒漱石的運動中因拒絕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對抗上級組織的王建安則被毛主席親筆批示為"授中將為宜",由此王建安被排除在上將名單之外。可以說王建安無緣上將評定,完全受饒漱石所累,驕傲自滿,以功臣自居,拒絕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錯誤對抗上級組織是他被踢出上將名單的主要原因。
在張宗遜由初評大將改授上將與王建安被除名上將名單之後,中央軍委對原審幹運動中未有結論的傅鍾與周士第也有了結論,二人的政審終於被通過,經受住了諸多考驗,二人的軍銜鑒定被中央軍委通過,二人又重新進入上將名單。這樣,共和國上將名額由原51人又上升為53人。1955年3月底,中央軍委通過的53位上將的具體人員名單與排序,具體如下:
- 張宗遜,宋任窮,肖克,王震,周純全
- 許世友,劉亞樓,鄧華,陳再道, 楊得誌,彭紹輝,王宏坤;
- 李克農,陳伯鈞,李達,楊成武,李 濤, 肖華,甘泗淇,賴傳珠,徐立清,陳奇涵,宋時輪,蘇振華,陳錫聯,陳士榘,王新亭,黃永勝,朱良才,楊 勇,陶峙嶽,陳明仁,董其武;
- 張愛萍,傅秋濤,韓先楚,唐亮,洪學智,李誌民,周桓,李天佑,劉 震,楊至誠,王 平,鍾期光,郭天民,韋國清,李聚奎,廖漢生,呂正操,傅鍾,周士第,閻紅彥。



下期介紹共和國上將名單曾確定為56人,敘知後事如何,且聽下文分解…(連載更新中,待續…)